许倬云先生辞世,让人最先想起的,还是他接受采访时那句沉甸甸的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。
作为一个老人最直白的遗憾,比任何论述都更能戳中人心。
这位一辈子研究历史的学者,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和国家的命运拧在一起。
从抗战时拖着天生残疾的身体逃难,到后来的辗转治学,他见过国家分裂带来的苦,也比谁都清楚“统一”对这片土地意味着什么。
他的书里总在讲华夏文明的整体性,从西周的青铜鼎到汉代的耒耜,从《万古江河》的波澜到《华夏论述》的根系,每一笔都在缝合那些被割裂的记忆,字里行间都在说:这片土地上的人,从来都是一个整体。
著述等身,誉满天下,却流落异国,长达数十载,最后一刻,仍是漂泊。
2013年10月,南京大学人文社科代表团在美访问期间前去拜访他。刚做完重大手术的许先生不顾医生劝阻,第一时间会见代表团成员,急切地对大家说:“我今年八十三岁了,余用很少,不能再飞行了,不能回去与大家共事了。我郑重地拜托大家,如果送年轻人来,我拼着老命教他。”
这些年,他看着两岸关系起起伏伏,总在不同场合说“两岸之间同根同种”,劝大家少点对立,多点共识。一个历史学家的清醒,在他身上变成了对现实最朴素的关切。
展开剩余36%现在他走了,带着那份没能亲眼见到“九州同”的遗憾。但这七个字不该随着他的离去被淡忘。它提醒我们,那些关于“分裂”的论调有多站不住脚,那些试图切割历史、撕裂民族的行为有多荒唐。历史早就在那里写着,这片土地的统一,是人心所向,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。
许倬云先生留下的,不只是书架上的著作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。这份期待,该由我们来接着扛。
撰文|记者向玲
发布于:湖南省双融配资-双融配资官网-专业个人配资门户-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